科技引領創新驅動 深度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科技與工程管理部作者:袁幸朝 攝影:熊亮 時間:2023-01-16 字體:[ ]

不負耕耘路,實干鑄輝煌。2022年是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一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吹響了奮進新征程的時代號角。公司科技工作在集團的正確指引和公司的堅強領導下,錨定“十四五”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目標,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勠力同心、奮勇攻堅,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深化機制體制改革、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平臺建設、高價值專利培育等工作,書寫了矢志創新、成果豐碩的奮斗華章,讓科技駛入快車道,讓創新掛上“加速檔”,科技創新結碩果,再次獲得集團公司科技創新先進集體,為公司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貢獻磅礴力量。

強化科技頂層謀劃,明確發展思路與方向

堅持頂層規劃設計,推進規劃統籌引領。結合公司重大發展戰略需要,持續加強科技創新工作頂層謀劃和系統部署,編制發布了“十四五”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提出了以五大工程為核心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方案,明晰了水利水電工程、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水資源與水環境治理工程等十大重點業務技術發展方向,系統部署了政策引導、機制創新、技術攻關、平臺建設、人才培養、資金投入和產學研用合作等創新工作任務清單和責任主體,繪就了推進創新驅動戰略深入實施的時間軸與路線圖,扎實推動了科技規劃的落地見效,科技創新規劃與公司重大發展戰略同頻共振。

厚植科技創新沃土,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環境

加強機制體制改革,提升科技創新“勢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公司堅持把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作為強大動力,公司逐步完善保障和激勵創新的分配機制,激勵原創突破和成果轉化,最大程度地調動科研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力。2022年公司下發了《中國水利水電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管理辦法》《中國水利水電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工程技術專業帶頭人管理辦法》《中國水利水電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科研經費管理辦法(2022)版》《中國水利水電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管理辦法(2022版)》《中國水利水電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核心技術攻關項目“揭榜掛帥”管理辦法》等管理辦法,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為創新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加大科技研發投入,積蓄創新發展“動能”。公司建立了科技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每年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每年保持在3%以上,著重加大對重點項目和難點項目的科技投入,積極選推優秀的科研項目爭取集團公司、項目業主、省部級及國家科技經費支持。充分的科技投入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有力地推動了企業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科技創新進入到一次投入、廣泛受益的良性循環軌道,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增添了強勁“動能”。

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縱深推進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夯筑科技創新基石。近年來,公司充分構建了依托在建項目的問題導向型技術研發體系,完善了以院士(專家)工作站為引領、技術中心為核心的戰略性、前瞻性、綜合型科技創新平臺。2022年公司立足可持續發展,不斷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以企業技術中心縱深推進建設為核心,著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公司技術中心通過了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的年度考核評價,獲評“四川省企業技術中心”優秀單位,位列優秀榜第2名。多年來,公司技術中心已成為強力拉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

全面加強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智力引擎”。長期以來,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作為公司轉型升級的“發動機”和“智囊團”,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2022年以來,公司不斷深入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進一步凝聚、引進和培育人才,積極爭取承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產業創新等項目,開展了《高原寒冷地區300米級土石壩智能化施工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高寒地區深厚覆蓋層高面板砂礫石壩施工技術研究》《25000t級特大型垂直升船機設計及施工關鍵技術研究》等科研課題的聯合攻關工作,研究成果解決了在建工程重大技術難題,在攻克行業的前瞻性關鍵核心技術問題上實現重大突破,引領和帶動行業發展。



深入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建設,打造企業創新高地。發展高新技術企業,是實現科技引領未來企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是實現產業轉型和跨越發展的重要途徑。多年來,公司深入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建設,加大科研投入、培養高技術人才隊伍、構筑全新的技術創新體系,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對于公司享受企業所得稅減免10%的優惠政策,提高公司市場競爭力及品牌形象,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高新技術企業資質證書有效期為三年,到期后需重新申請認定。2022年初,公司領導高度重視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成立了認定工作組,抽調骨干力量組成攻堅團隊,全力推進創建工作。11月,公司憑借雄厚的技術實力再次榮獲“高新技術企業”資質,這是自2013年公司首次通過后連續第4次成功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扎實開展專業技術研究室建設,打造各專業創新要素“聚集地”。2021年以來,為解決制約公司戰略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問題,聚焦公司主責主業和經濟發展重大需求,公司以專業技術帶頭人為核心力量組建了首批7個專業技術研究室,包括土石壩工程、地下工程、橋梁工程、綠色礦山、施工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研究室。2022年,各專業研究室項目牽頭進行了30余項重大課題的研究,其中土石壩工程研究室10項、地下工程研究室6項、新材料研究室3項、新能源工程研究室6項、施工裝備研究室2項、橋梁工程研究室3項、綠色礦山研究室2項,促進了各類創新要素加速集聚,推動重點領域、項目、資金、人才計劃配置,將著力突破一批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關鍵核心技術。

搭建平臺打造人才方陣,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加強自主培養,構建科技人才“強磁場”。長期以來,公司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堅定走好新時代科技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夯實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公司堅持在創新實踐中發現和培養人才,把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不斷深化人才發展機制體制改革,厚植科技人才成長沃土,促進了科技創新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的脫穎而出。2022年趙云飛獲得了集團公司“科技創新先進個人”,樊鵬獲評工程建設科學技術“青年創新獎”,袁幸朝獲得集團公司科技創新先進工作者”;評選出唐德勝、李永山等10名公司科技人員,彭名君、車維斌等20名公司優秀工程技術人員,李瑞、劉江等5名優秀科技工作者,進一步鼓勵了廣大科技人員創新熱情。評選出新一屆29名專業技術帶頭人和46名拔尖人才,切實發揮了技術帶頭人的領軍、帶動、示范作用。


強化引智聚才,打造高層次人才培養“加速器”。公司依托院士(專家)工作站研發平臺,緊密結合發展戰略,以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為紐帶,聚焦關鍵技術問題,實施“高端引智聚才”工程,助力公司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路徑。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實行“以研發團隊為基礎、以重大項目研發為核心、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模式,堅持內培與外引相結合,努力打造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加速器”,培養了一大批復合性專業技術人才,建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專家人才隊伍,構筑人才創新高地。

目前,公司技術人員數2157人,高級工程師、正高級工程師以上專家達到538人,其中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3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3人,行業專家30余人;外聘院士、專家、教授20余人,專職研發人員1055人,具備較為雄厚的設計、開發、科研實力。

聚焦重大科技攻關,加快關鍵技術突破

圍繞重大工程建設,大力推進科研立項攻關。公司科技工作以服務生產經營為目標,解決工程建設中的重大技術難題為立足點,“自下而上”優選立項公司重點科技項目,引領帶動各各單位持續開展自立項科技項目研究。2022年組織公司級科技立項59項,引導各企業自立項120項,不斷在項目履約中提出五局方案、貢獻五局智慧,解決了諸多工程建設中的重大技術難題,確保了工程安全、優質、高效履約,發揮了科技創新對施工全過程的支撐作用,鑄造了水電五局技術品牌,為社會奉獻了一批令人矚目的精品工程,為“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中國建造”貢獻更多五局力量與擔當。


聚焦經濟發展重大需求,深入推進關鍵技術攻堅。緊緊圍繞公司發展戰略和堅持以經濟重大需求為導向,圍繞產業鏈策劃創新鏈,通過創新鏈支撐產業鏈,主動承擔重大科技創新業務,積極組織重大技術攻關,持續推動產業鏈發展,培育經濟新增長點,“自上而下”推動公司重大科技專項實施,2022年先后推動《大型水庫清淤綠色施工技術研究》《大型綠色礦山建設規劃與設計》等6項重大科研項目研究,加快了水資源與水環境治理、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等新興業務領域核心技術突破和現代業務技術體系構建。同時,一批公司在研重大科技項目取得突破,通過了專家鑒定(評價),其中《面板壩墊層料攤壓塑型護坡一體機的研發與應用》《面板混凝土機械化施工及智能養護成套技術》等6項科技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特高地溫深埋公路隧道施工關鍵技術》《中國東盟藝術中心多層多功能場館設計建造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時速140km城軌快線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等8項科技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不斷鞏固了傳統業務領域核心技術領先優勢,在部分戰略性新興業務領域實現了多方面的突破,逐步打造了新業務領域技術比較優勢。


      

立足協同創新發展,加快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公司技術中心與四川大學、河海大學、同濟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重慶大學、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同新機電控制技術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長期施工科研及技術合作關系,共建產學研基地,在聯合項目合作、科研攻關、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合作,完善了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相結合科技創新體系。2022年以來,開展了《復雜環境地下廠房綠色智能施工關鍵技術研究》《抽蓄工程特殊地質超小半徑長距離小斷面隧洞TBM智能高效施工成套技術研究》《復雜地質超大直徑長距離輸水管道頂管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軟巖地層超大斷面淺埋暗挖地鐵車站非爆施工關鍵技術研究》等科研課題的聯合攻關工作,推動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實現深度融合和共同發展。



      

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創新創效與成果產出并肩突進

強化加計扣除工作,科研項目研發補助不斷增加。公司堅持有效利用國家、地方政府、集團公司對科技創新企業的扶持政策,積極爭取各類科技資助,并確立科研項目立項研發與稅務籌劃同步進行的思路,重點做好研究開發項目稅前加計扣除工作,實現了政策補助與稅收減免額度的不斷增加。2022共完成加計扣除項目219個,研發費用歸集總額5.12億元。在利用政策取得應得利益的同時,也為公司科技創新研發再投入和提質增效創造了良好的基礎,科技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彰顯成效。


加強科技成果培育,科技獎數量質量均有明顯提升。近年來,以重大項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研究為抓手,構建了技術研發、方法創新、引領示范、人才培養、成果推廣應用的全過程創新鏈,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整合上下游的協同創新體系,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科技成果整合提煉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涌現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2022年公司共計獲得了省部級、電建集團公司科技獎33項,其中特等獎、一等獎7項,《軌道交通工程BIM全生命周期集成管理系統研發及應用》《白鶴灘水電站超長無壓泄洪洞群水力安全關鍵技術及應用》《高寒高海拔地區300m級土心墻堆石壩冬季施工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等多項成果獲得了行業內的最高獎,促進了行業科技進步,引領行業發展潮流。


      


加快高價值專利布局,知識產權管理取得長足進步。多年來,公司踐行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堅持做好圍繞核心業務的專利布局和開發工作,不斷強化知識產權運營和管理水平,通過專利技術引領發展推進技術成果知識產權化,構建了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全鏈條,形成了“創新、應用、再創新、再應用”的良性循環,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激發了企業高質量發展澎湃動力。2022年公司獲得國家專利授權177項,其中發明專利21項,有效專利數量突破1100項;設計申請的“無人駕駛振動碾”獲得國家商標注冊,新獲得計算機軟件著作權34項,為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積極促進科技成果推廣轉化提供了原動力,有力支撐了公司的核心業務發展。2022年5月順利通過知識產權管理體系第二次監督審核,繼續保持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認證證書,6月獲評四川省高價專利育成中心,10月榮獲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公司在知識產權規范化管理、創造、運用和保護方面全面邁入國內領先水平。



      

加強新技術開發應用,技術標準和工法體系不斷完善。公司持續開展國家、行業、團體標準建設,加大各等級標準和各行業標準的參與度,提升各領域和行業話語權,不斷完善企業技術體系整體架構,推進技術標準化進程。截至目前,公司主持及參與制訂國家、行業標準23項,保持了行業技術領先優勢。積極開展施工工法開發和施工技術的建設工作,加快先進技術、方法及工藝在公司內的廣泛應用。2022年公司獲得四川省、河南省等省部級工法57項;電建集團工法40項,集團優秀工法2項,有效提升了建設技術水平。


大力營造“雙創”濃厚氛圍,群眾性創新取得新突破。多年來,致力于夯實技術基礎,以充分發揚群眾創新為指導思想,積極倡導和鼓勵生產一線員工圍繞工程建設實際,結合公司業務發展,分析梳理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問題、難點,有針對性開展技術攻關,促進“五小”成果產出,群眾性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2022年,公司獲得工程建設行業工程建造微創新技術大賽15項,工程建設行業高推廣價值專利大賽獎4項,其中一等成果4項,一等專利1項;集團公司群眾性創新創效成果3項,其中一等獎1項;第二屆(2022)電力班組創新創效優秀項目一級項目成果2項,有效激發廣大員工立足崗位、創新創效的熱情和積極性,形成了“全員創新、創新光榮”的氛圍,進一步提升了勞動技能和創新能力,推進公司科技創新工作全面發展。


砥礪初心擔使命,揚帆筑夢譜新篇。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公司“十四五”規劃深化實施的關鍵一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新起點,新征程。下一步,公司將緊密結合集團公司以及公司“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深入領會黨的二十大會議精神,在公司發展戰略的引導下和公司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支撐引領公司發展中的突出作用,建立健全技術創新體系,集聚各種創新要素,強力組織創新攻關,推動全產業鏈價值提升,開拓重要戰略新興領域,持續提升公司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為高質量共建共享“幸福五局”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




【打印】 【關閉】
瀏覽次數: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 黄色无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