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抽水蓄能電站坐落在蒼山北,是天臺唯一的每年都會積雪的地方。這里夏冬長、春秋短,有春寒、夏熱、秋燥、冬冷的氣候特點。
12月中旬,天氣已經十分寒冷,蕭瑟的寒風伴著雨滴,吹的樹木和電線呼呼作響,雨水和著雪花打在臉上冰冷刺骨。但天臺抽蓄項目的施工現場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施工現場機械轟鳴、運輸車輛來來往往,各項工作正在穩步推進。
未雨綢繆、多措并舉保生產
“2號食堂餐廳的電線有一節裸露在外,聯系電工穿管.....”
“洗車機閘刀未安裝配電箱,有安全隱患....”
“營地缺少一個微型消防站,聯系物資報計劃購買...”
“所有樓棟應急照明燈配備不足,需要補充....”
“部分煙感器損壞立即更換...”
“每個樓道里都有物品堆放,聯系物主搬離...”
冬季是火災的高發季節,才一入冬,項目部就早早的排查了營地消防安全,對項目的用電線路、消防設施做了全面檢查。隨著一條條整改消息的發布,項目的消防安全隱患都被暴露出來,問題的提早暴露、整改,使今年的冬季多了一份安全保障。
施工后方檢查的同時,生產現場的施工保障也沒落下。項目部從10月份就開始著手準備,從方案的編制、值班室的空調安裝,棉毯、棉被、塑料薄膜、土工布、發電機、溫度計及現場材料設備的儲存、勞力配置,施工培訓的籌劃,項目部都極力的為所有室外工程做了充足的準備。
進入12月份,天氣變的十分的不穩定,為了冬季施工能夠順利進行,常務副經理時二強每天都在關注天氣變化趨勢,看到近期北山區內最低溫度將達到零下10℃時,第一時間在施工群里發出了通知;
“近期做好露天作業面的混凝土防凍措施,沒有防凍措施的不要盲目開倉,各施工部位要隨時關注氣溫變化,做好測溫、保溫工作,合理的進行施工”
發布完消息,立即把技術、安全、質檢的負責人叫到了跟前,交代他們一定要隨時關注氣溫變化,做到技術交底全覆蓋,確保冬季生產平安運轉。
同心協契,眾人拾柴火焰高
拌合站通明的燈火,給這漆黑的大山增加了一束光亮,篩分隊的師傅們正在賣力的干著活。
“機子修的怎樣了啊,料倉里快沒料了”
拌合站的負責人陳雙紱帶著兩個拌合站的兄弟們匆匆趕來,一邊走一邊大聲問到。
“還要費點兒功夫”
“讓開讓開,去旁邊休息休息,我們來”
享有“糧倉”之稱的拌合站,和“糧食基地”篩分系統自成一對,這里的兩個班組干起活來也是形影不離。
“哎呀,可趕緊替一會兒吧,還真干不動了”
“你們兩個扶著,我來敲”
“好嘞”
拌合站的師傅們說著話的功夫就幫助篩分隊的師傅們干起了活,他們頭冒著熱氣,口罩里呼出的哈氣在眉毛上慢慢凝成了水珠。黑夜里,榔頭敲擊設備的“哐哐”聲,在機械轟鳴的工地上,并沒有那么的響亮和突兀。這不是他們第一次合作,篩分系統的搭建、拌合樓的建立、日常的“糧草”生產,他們各司其職又相互幫助。
寒來暑往,篩分、拌和系統見證了他們的堅守和付出。這里的每個班組都在為項目建設做著默默無聞的奉獻。一陣寒風吹來,師傅們忍不住打個寒顫。
“快快快,大家一起上,等著用砂呢”
說完又拿起來工具繼續干。
綿薄之力,星星之火可燎原
1971年出生的宋占虎已經在水電五工作了29年,2022年9月份進入天臺抽蓄項目從事泵車駕駛的工作,這是他第一次在南方過冬。
“以前覺得南方的冬天暖和,這來了才知道夜里的溫度一點兒不比北方的高啊”
宋占虎抱著自己的軍大衣,一邊領著夜班飯一邊說到。
“宋師傅,最近天氣這么冷了,夜里還澆筑啊”
“澆,澆完了我們拿棉被和薄膜保溫,不礙事兒的,昨天晚上還澆了500多方呢”
無數個夜晚的凌晨,在很多人都熟睡在溫暖的被窩時,宋占虎裹著自己的軍大衣、拿著手電筒就悄悄的出門了。他的上班時間大部分是在夜間,因為工作崗位的性質,他的班上成了“喊班”,隨叫隨到的上班模式已經是宋占虎最習以為常的事情。
凌晨的寒風冰冷刺骨,但認真工作的宋占虎從沒未因寒冷而在車里偷過懶,他說“我的工作就是負責混凝土的泵送,要是我冷了就躲起來,這活兒就沒法兒干,我必須得站在出料口跟前,才能有效的控制好手里的遙控器,才能澆好每一倉料”。
宋占虎在大家的眼里老實憨厚,話也不多,但說起面前自己澆筑起來的擋墻時,他笑的眼睛瞇成了一條線“你看這擋墻,我們澆的多漂亮”。
在這個寒冬中,在天臺抽水蓄能電站,除了宋占虎這樣的泵工,我們還有水電工、篩分工、駕駛員等等無數個不起眼的小個體在默默的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從一個個體、到一個班組,再到整個項目部,大家一起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冬季施工的安全保障,用自己的力量推動這工程滾滾向前。
【打印】 【關閉】 |
瀏覽次數: |